五峰山道教圣地

2019-03-18


五峰山道教圣地




五峰山,“始建于秦,兴发于北魏,广拓于金元,繁荣于朱明”,自金元以来五峰山就被辟为道观,成为道教圣地。

《题五峰山》

青崖何亭亭,险绝不可状。

中有仙人台,曾此簇大仗。

千年迹已陈,剪灭复谁创?

泉鸣灌木杪,人语飞鸟上。

居人固自轻,过客诚难忘。

五峰山道教圣地

每年农历“正月初九”,是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生日。这一天,来自五湖四海的数万香客信士进观朝拜。

五峰山道教圣地

五峰山位于济南市长清城区东南十公里处,距济南市区22公里,属泰山山脉,主峰海拔395米,与泰山、灵岩山并称“鲁中三山”。旧为著名的八景之一,称“地角枕流”。

五峰山道教圣地

五峰山历史悠久,据碑文记载,五峰山在秦朝时就被开发,金元代时整个被拓展,在明代达到了繁荣的顶点。因会仙、志仙、群仙、望仙、聚仙五个秀丽的山峰并列而得名。

五峰山道教圣地

南北朝时佛教在此发展,莲花洞内数百尊佛像至今保存完好,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。五峰山亦是著名的道教圣地。金元时期道教在此兴盛,道观占地139公顷,规模宏大,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。分南、北两观。北观即“洞真观”,始建于明太和年间。金敕封为“洞真观”,元敕封为“护国神虚宫”,明敕封为“护国隆寿宫”。

五峰山道教圣地

观内碑石林立,宫观殿宇数百间,主要有玉皇殿、真武殿、三元殿、皇宫门、午朝门、三清殿、清泠亭、石牌坊等。观东有明神宗恭奉其母李娘娘的九莲殿,观西有朝阳洞、青帝宫等古迹。另外,观内尚有卧龙池、清泠亭、百丈阶、碑林等景观。

五峰山道教圣地

相传元朝五峰山洞真观有一位半路出家的道人,道人出家前有一子夭亡,为纪念亡子,道人每年在亡子忌日植柏树一棵,当栽到第十三棵时便羽化成仙,后来清朝顺治皇帝闻知此事非常感动,将这十三棵柏树敕封为十三太保。道人植树这一民间传说至今仍在流传。

五峰山道教圣地

洞真观,金代泰和年间(12011208年)由全真教道士邱志园、范志明创建。邱、范殁后,同业王志深、李志清增筑之,凿池引泉,初具规模,官名为“洞真观”。元代宫廷封道观为“护国神虚宫”。明万历皇帝赐名“隆寿宫”,敕建“保国隆寿宫石坊”,并颁发《道藏》经一部480函。至此,洞真观进入鼎盛时期,“楼殿岿崇,金碧辉荧”。

五峰山道教圣地

该观坐北朝南,各殿依次建在同一中轴线上。大门在南,为木质牌坊,四柱三楼式。门内架石桥,名曰“更鸡桥”。

桥北是玉皇殿。殿内塑玉皇大帝像,头戴九旒冕冠,两侧侍者各四,手持枪、刀、火、旗。殿前右侧为龙王殿,明正统十三年(1518年)重修;殿内有泉,门外两侧刻楹联:“一派水声流不尽,四围山势欲飞来。”左侧为“虎神殿”,明万历三十七年(1609年)修建。玉皇殿院内古柏众多,浓荫蔽日,其中13株尤胜,俗称“十三太保”。殿东院外,有建观之初所植银杏一株,树干挺拔,高达30米,胸围6.5米,冠幅近40米,枝叶繁茂,禽鸟啁啾。

五峰山道教圣地

树东有泉,名“清泠泉”,泉上有听泉台,台上筑“清泠亭”,因在志仙峰前,又称“志仙亭”,上刻对联两副,其一联曰:“到此息尘虑,对之清客心。”

五峰山道教圣地

北出玉皇殿,拾级而上便是“娘娘庙”,祀碧霞元君。娘娘庙后为“真武庙”,庙内原祀北方玄武七宿,其对联曰:“一柄皂旗遮日月,七星宝剑照乾坤。”出真武庙,最北端宽广的石级上昔日有三元殿,亦名三元宫,内祀天、地、水三神。清嘉庆十八年(1813年)山东布政使朱锡爵题写门额“灵照三界”。殿左侧有观音堂、吕祖庙、青帝宫,今仅存青帝宫。

五峰山道教圣地

景景生辉,处处生情。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融为一体。 除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之外,还成为影视剧重要的外景地。
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zbr0JO5wF9 2slHFv1q6M